心臟驟停是威脅人類生命的緊急情況之一,據統計,我國每年約有54萬人發生心臟性猝死,平均每分鐘就有1人因此失去生命。然而,心臟驟停并非不可逆轉,如果在“黃金4分鐘”內實施有效的心肺復蘇(CPR),患者的生存率可提高2-3倍。這一數據充分說明了學習心肺復蘇的重要性——它不僅是醫學知識,更是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“救命技能”。心臟驟停往往毫無預兆,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、任何地點。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,健康人群還是慢性病患者,都可能因心肌梗死、心律失常、窒息、觸電、溺水等原因突然倒下。令人擔憂的是,我國院外心臟驟停的存活率不足1%,遠低于發達國家15%-50%的水平。造成這一差距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公眾急救技能的普及率低。例如,美國CPR培訓覆蓋率約為30%,而我國大中城市掌握CPR的普通民眾比例不足1%。當意外發生時,大多數人只能等待專業醫護人員到場,錯失了最關鍵的搶救時間。
腦細胞在缺氧狀態下4-6分鐘就會開始不可逆死亡,10分鐘后幾乎無法恢復。救護車平均到達現場的時間通常在10分鐘以上,這意味著如果沒有現場人員立即施救,患者即使最終恢復心跳,也可能因腦損傷成為植物人。心肺復蘇通過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,暫時替代心臟和肺的功能,將含氧血液輸送到大腦和重要器官,為專業搶救爭取時間。研究表明,每延遲1分鐘實施CPR,患者生存率下降7%-10%。2025年天津某商場發生的猝死事件中,正是因現場保安及時實施CPR并使用AED(自動體外除顫器),才成功挽回了患者的生命。許多人誤以為心肺復蘇技術復雜,擔心操作不當會造成二次傷害。事實上,現代CPR標準已簡化為“CAB”三步法(胸外按壓、開放氣道、人工呼吸),甚至僅持續胸外按壓也能有效維持循環。國際指南明確強調:“任何形式的CPR都比不做好”。2023年北京地鐵內一名乘客突發心臟驟停,正是由一名僅接受過2小時培訓的大學生實施按壓,最終等到了急救人員。此外,法律層面也有保障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第184條規定:“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,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。”
單個施救者的力量有限,完善的急救網絡需要多方協作。新加坡的“社區第一響應者”計劃要求20%公民接受培訓,公共場所每200米配置AED;日本將CPR納入中學必修課,學生畢業前必須通過考核。我國近年來也在推進“公眾AED計劃”,但設備使用率仍待提高。2025年深圳某寫字樓發生的案例顯示,盡管樓內配有AED,卻因無人會操作而延誤搶救。這提示我們:硬件配置必須與技能培訓同步,單位、學校、社區定期組織復訓同樣重要。學習CPR不僅是自我保護,更是對家人、同事乃至陌生人的責任擔當。一位掌握急救技能的家長,可以在孩子異物窒息時正確實施海姆立克急救法;一名培訓過的辦公室職員,可能挽救猝死的同事。更深遠來看,當社會整體急救意識提升,我們每個人都將生活在更安全的環境中。浙江某企業通過全員CPR培訓后,兩年內成功處置3起突發心臟事件,員工安全感顯著提升。
生命脆弱得超乎想象,也堅韌得令人驚嘆——區別往往在于那幾分鐘內是否有一雙懂得施救的手。心肺復蘇技術不需要醫學背景,只需一顆愿意學習的心和一份敢于行動的勇氣。從今天開始,報名一次急救培訓,觀看一部教學視頻,或者至少記住“用力按、快速按、不間斷按”的按壓口訣,都可能在未來成為改寫生死劇本的關鍵。正如急救專家所言:“在生死時速的賽道上,最好的救護車是 bystander(現場目擊者)。”讓我們共同構建這張由知識與善意編織的生命安全網。